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患者,在大病初愈之后,需要精心調理,恢復體質。精神病患者在恢復期也需要調理,但不是以恢復體力為主,而是精神活動的調理。很多在一般人看來不值一提的生活能力、交往能力,對于精神病患者而言,都需要重新學習和掌握。這種康復過程是滲透到患者的一言一行當中的;颊咝枰裥『W走路一樣,重新學習和鍛煉。
1. 生活自理 有些患者在病好之后就變懶了,不注意個人衛生,不打掃房間,也不洗衣做飯。這有可能是病情本身的殘留癥狀,也可能是藥物反應,還有可能是家屬對患者過分照顧,不讓他做家務。不論是哪一種原因,患者的生活過于懶散,或者過于依賴他人的照顧,對他的康復都是很不利的。精神病不同于軀體疾病,在恢復期不需要充分的體力休養,適當的活動可以增加患者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,提高他的生活獨立性,為他進一步參加社會生活打下基礎。對患者來講,要提高認識,主動做家務,自己來安排自己的生活;對家屬來講,要多加督促和鼓勵。
2. 情感交流 人的情感活動包括內心體驗和面部表情兩方面。正常人對外部事物都會有喜、怒、哀、樂等情感反應,然后再通過表情表達出來;謴推诨颊叱3=o人一種表情呆板、反應遲鈍的印象,因此就需要訓練。首先要提高興趣。興趣越大,情感的投入越多,愉快感也就越強;其次,要設身處地地體諒和關心他人。理解了別人的情感,才能喚起自己的情感;三要充實生活內容。聊天、看電視、聽廣播、讀報紙等等日常生活中非常簡單的小事,都可以充實患者的信息來源。整日呆坐少語、無所事事,自然難以產生豐富的情感;最后,要善于適時、適度地表達情感。情感的交流在人際交往中至關重要,這種交流往往并不需要過多的語言,有時一個眼神、一次點頭、一次微笑,就足以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存在。這種表達需要一定的技巧,患者要有意識地在實踐中學習和摸索,也需要家屬耐心地幫助。
3. 注意力 恢復期患者的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、或不能持久,這對患者的生活、工作會有很大妨礙。對此,首先要排除藥物的影響,選用鎮靜作用輕微的藥物進行維持治療。另外,要加以訓練,來延長主動注意的時間。具體的方法是,先從簡單的、患者感興趣的事做起。如果患者喜歡聽音樂,就來安排一個安靜的環境,讓患者全神貫注地聽音樂,并記錄患者集中注意的時間。每天堅持訓練,患者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會逐漸延長。然后再訓練患者集中從事復雜事物(如讀書、寫字等)的時間。一般來說,如果患者能夠集中從事一件事達一個小時以上,就不會給他的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帶來大的妨礙。重要的是,要持之以恒地鍛煉。
4. 語言表達 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是性格內向、不善言談。這些患者在病好之后,如果再不加以訓練,就會繼續影響患者的社交能力,最終成為病情復發的隱患。訓練語言表達能力,首先是讓患者敢說,其次才是學習怎么說。在家庭生活中,要建立一種寬松、平和的氣氛,使患者有隨意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,而不至于因為患者的言談不當,被中途打斷,或被嘲笑、輕視。對于不善言談的患者,家屬要尋找機會,自然地誘導患者開口講話。比如讓他對一些家庭事務發表意見,同他一起討論新聞軼事等。只要患者開口講話,不論他講的是否有道理,都要聽他把話講完,盡可能地尊重他的意見,不要輕易去反駁他。至于講話的條理性,這主要反應了思維的條理性,與患者受教育的程度有密切關系,這方面的訓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,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去摸索和總結。語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,只要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,讓別人聽明白,就足以勝任人際交往。因此,不要對患者要求過高。
5. 待人接物 人際交往需要一些基本的禮儀,比如互相問候、表示關心、遞煙倒茶、臨別送行等。精神病患者因病與外界隔離的時間較長,對這些禮儀難免有些生疏,因此需要為他提供機會重新訓練。一方面,可以有意安排客人來家里做客,事先要征得患者的同意,詢問患者對來訪者的態度,安排好患者將要扮演的角色。對來訪者,要說明患者的情況,特別要介紹,哪些話患者愿意聽,哪些話患者不愿聽,讓客人有充分的思想準備,以免見面后因言語不當而發生不愉快的事情。在客人到來時,由家屬引薦,然后讓患者主要負責接待。在談話的過程中,要引導和鼓勵患者積極參與,發現患者有言語不當之處,要主動“圓場”,而不要當面說穿?腿伺R行時,家屬和患者一同與客人道別。另一方面,家屬應帶領患者上街購物、郊游、串門等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,也應允許患者獨自交友、外出。在每一次社交過程結束后,家屬應主動同患者交流感受、總結經驗,要善于發現患者微小的進步,并加以鼓勵,在此基礎上,適時地指出不足。
以上幾點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情,而對于恢復期的精神病患者而言,做這些事就需要特別的關照。因此,精神康復的理論是滲透到患者的一言一行當中的,家屬要把同患者的每一次談話、每一次辦事都提高到治療的高度來認識。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病好了之后,怕再受刺激,就盡量少跟別人來往;怕累著就不去工作,甚至不干家務活,不料理個人衛生。久而久之,患者不僅越來越懶,而且由于長期與外部世界脫離,就會出現人際交往的困難,學習工作能力的減弱。就好比一個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人,因病長期臥床就會出現肌肉的“廢用性萎縮”一樣,人的精神活動如果長期缺乏內容,也會出現“精神的萎縮”——即精神殘疾。
俗話說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平時一點一滴地積累,盡管很操心、很累,但時間長了,必會有所回報。否則,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衰退癥狀——什么也不想干、什么也不能干的時候,后悔就來不及了。建議家屬為患者設立康復檔案,定期記錄患者的病情、服藥情況、以及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情況,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康復計劃。如果有可能的話,也請患者記康復日記。這樣,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,當患者拋棄了精神病的包袱、自信地面對生活的時候,您會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。